近年来,宜宾茶叶出口一直是全川第一,这一成绩,看似喜人,但和宜宾的茶叶总量比,出口量就如九牛一毛,而和全国比,整个川茶出口排名靠后。 “第一名”背后有宜宾茶的努力和探索,同时也有川茶面临的共同困境。 历史记录:宜宾茶业创汇纪 宜宾茶厂时代,是宜宾茶叶出口最辉煌的时代。 1949年,全市茶叶面积4万余亩,总产24681担(一担约100斤),其中细茶11221担,占45.46%,边茶占主要。解放后,政府十分重视农民的致富,为确保茶农的收入,促进生产的发展,从五十年代开始,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刺激和鼓励农民大力开荒种茶。 1952年4月,国家为了出口创汇,在宜宾南岸中渡口成立了“宜宾茶厂”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成立的一批专门从事外贸出口、精制加工茶叶的企业之一,也是现在川红集团的前身。 1984年,宜宾整个茶园面积达三十六万余亩,产量达三十六万多担。1985年,全市茶叶出口创汇高达841万美元,创历史最好成绩。1987年,全市出口成品茶8.098万担,完成创汇587万美元。 高县、筠连县成为全国红茶出口生产基地县,宜宾县、翠屏区、长宁、珙县为省级出口红茶生产基地县。1979年宜宾茶厂生产的“川红工夫”红茶,在当年的春季广州国际交易会上,以每吨7320美元成交,超过祁红售价的14%。 1990年以前,宜宾茶厂生产的红茶大量出口至前苏联和东欧。1958年,四川工夫红茶曾作为罗马尼亚国庆礼品专用茶,1985年,在葡萄牙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上,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获得了金质奖章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世界经济滑坡,东南亚经济危机,加上国外进口茶叶国家质量标准提高,致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阻,我市的红茶出口也在其中。多数茶厂由“红转绿”,宜宾茶业进入了一个痛苦的徘徊期,宜宾茶厂改制解体,全市茶业种植和生产萎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