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事与茶事的连接,佛门为关键点。茶的使用,自汉魏六朝已普及民间,随着佛教普及,以茶破睡、提神,有助修行,成为佛门必备。 传统用香,从早期的除臭、沐浴、熏衣、祭祀、辟邪、医疗、饮食等用途开始,《楚辞》云:“扈江离与辟芷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又有《九歌•云中君》:“浴兰汤兮沐芳。”以芳草沐浴,都是求其洁净、除秽避恶。佛教供香,香又具备洁净、供养、清修的功能。因此,茶事与香事的交会,通过佛教规仪,无处不见于怀海《百丈清规》中,诸如:“烧香点汤”、“插香行茶”、“炷香行茶”、“烧香吃茶罢”、“烧香揖香归位坐行汤毕”、“烧香献茶”、“为茶拈香”等等。 怀海(749~814),俗姓王,福州长乐(今福建长乐)人,原籍山西太原。童年出家,勤读佛经,游历各地。后住持百丈山(今属江西),世称“百丈怀海”。禅宗初期,禅林本无制度、规仪,怀海制定法堂、方丈制度,又规范众僧担任各式职务,将僧人行止坐卧、日常起居、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明确规范,称为《百丈清规》。 从《百丈清规》记载看,僧人一日生活,都离不开烧香饮茶,从一早开始的佛前供茶、供香,或者每逢圣节、国忌、佛诞降、佛成道涅槃、帝师涅槃、达摩忌、百丈忌等日,以及僧众往来、迎送,请益等,即便日常起居、坐禅、交谈,藉由香与茶的传递,交织成细节明确、规矩严谨的禅门清规生活。 面对寺院繁杂的香事与茶事,在《百丈清规》中,都有专人职司。如专事烧水煮茶、献茶款客的茶头,负责扫地装香、烧汤添水的净头。地位较高的侍者则为烧香、书状、请客三侍者。专司烧香事项的烧香侍者,在住持的上堂、小参、普说、开室、念诵等场合,执行烧香行礼仪式,同时也随侍记录法语。《百丈清规》中,无论是僧众坐禅,通过烧香巡堂的仪式,以气味来提点,或是住持巡寮,备香茶汤,或是迎侍尊宿也烧香吃茶,茶事与香事,禅门规仪中两件大事。
|